諾羅病毒:為何會引起上吐下瀉?

諾羅病毒:為何會引起上吐下瀉?

諾羅病毒(Norovirus)是一種高度傳染性的病毒,是全球最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炎(viral gastroenteritis)病原之一。它會導致噁心、嘔吐、腹瀉、腹痛等症狀,並可透過污染的食物、水源或接觸受感染的環境迅速傳播,雖然諾羅病毒引發的不適感強烈,但多數人能在數天內自行痊癒,然而,對於幼童、年長者及免疫力較弱的人群而言,嚴重的脫水可能會帶來較大的健康風險。

諾羅病毒的特性與感染途徑

  1. 極強的傳染力
  • 低感染劑量:只需少量病毒顆粒(約10~100個病毒顆粒)即可引發感染。
  • 耐環境能力強:能在各種表面(如門把、電梯按鈕、食物處理台)存活數天,並能抵抗常見的酒精消毒劑和低溫環境。
  • 多種傳播途徑
    • 糞口途徑:攝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。
    • 接觸傳染:與感染者密切接觸或接觸受污染物品(如門把、餐具等)。
    • 飛沫傳播:嘔吐時,病毒顆粒可能透過空氣傳播,使周圍人員吸入感染。

 

諾羅病毒為何會引起上吐下瀉?

  1. 攻擊腸胃道,導致劇烈嘔吐與腹瀉

諾羅病毒感染後,會迅速入侵腸道上皮細胞,干擾腸道的正常功能,使腸道無法正常吸收水分與養分,並刺激腸胃神經,導致腸胃蠕動異常加速,造成水樣腹瀉。此外,病毒也會刺激迷走神經,使胃部產生強烈的噁心感,進而引發嘔吐。

  1. 破壞腸道屏障,加重水分流失

感染後,腸道的上皮細胞會受到損傷,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,使更多水分流失至腸腔內,形成嚴重腹瀉,並可能導致脫水現象。

  1. 誘發免疫反應,造成發炎與不適

身體的免疫系統會對諾羅病毒產生激烈反應,釋放大量發炎因子,如介白素(Interleukins, IL)與腫瘤壞死因子(TNF-α),進一步加重腸道發炎,導致腹痛、嘔吐與發燒。

諾羅病毒的症狀

感染諾羅病毒後,潛伏期通常為 12至48小時,症狀持續時間約 1~3天,但部分患者可能持續較長時間,特別是免疫功能較弱者。

主要症狀

  • 噁心、嘔吐(特別是兒童較常見)
  • 水樣腹瀉(成人較常見)
  • 腹痛與絞痛
  • 發燒、發冷、頭痛
  • 肌肉痠痛、全身無力

脫水警訊(需特別注意)

  • 口乾舌燥、尿量減少、皮膚乾燥
  • 眼窩凹陷、疲倦、昏睡
  • 兒童哭泣時無淚、尿布長時間乾燥

若患者出現嚴重脫水症狀,應立即就醫。

 

諾羅病毒與其他腸胃型疾病的比較差異

如何預防諾羅等腸胃疾病?

勤洗手:使用肥皂與流動水搓洗至少 20秒,特別是在進食前、如廁後或接觸嘔吐物後。
確保食物與水源安全:避免生食貝類海鮮(如生蠔),飯前與料理時保持良好衛生習慣。
消毒環境:使用含氯漂白水(次氯酸鈉 1000–5000ppm)清潔可能受污染的表面,避免病毒殘留。
避免與感染者密切接觸:患者應至少隔離48小時,待症狀消失後再恢復日常活動。
注意嘔吐物與排泄物處理:應立即消毒,避免病毒透過空氣或接觸傳播。

治療諾羅的方式:如何舒緩症狀?

目前沒有特效藥可直接殺死諾羅病毒,治療方式主要以 症狀緩解與支持性治療 為主:

補充水分:預防脫水是治療的關鍵,可適量飲用電解質飲品(如口服補液鹽、運動飲料)以補充水分與礦物質。
飲食調整:以清淡、易消化的食物為主,如白吐司、稀飯、香蕉等,避免油膩與辛辣食物。
止吐與止瀉藥物:若症狀嚴重,可在醫師指導下使用藥物,但一般建議讓身體自然排出病毒,不宜過度使用止瀉藥。

結論

諾羅病毒是一種極具傳染性的腸胃道病毒,能夠迅速導致嘔吐與腹瀉,對身體造成短暫但劇烈的不適。雖然大多數人能在數天內自行痊癒,但預防仍是關鍵,透過勤洗手、消毒環境、避免食用生食等措施,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。此外,感染後應及時補充水分,避免脫水,並注意居家隔離,減少病毒傳播,確保自己與家人的健康。